2025年11月14日,林木遗传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(东北林业大学)在林科楼112成功举办2025-2026年度研究生、博士后学术论坛。本次论坛议程紧凑高效、内容丰富,吸引了100余名的师生参与,已成为林木遗传育种领域青年科研力量交流成果、共探前沿的重要平台。
来自东北林业大学、中国林科院、南京林业大学、北京林业大学的14位青年学者(含博士及博士后)依次登台,围绕林木基因编辑、抗逆机制、木材形成、遗传群体构建等前沿研究方向,分享了各自的原创性成果。
多位学者报告聚焦关键技术突破与机制创新,亮点纷呈。东北林业大学博士研究生李丹宁系统揭示了RdDM甲基化在S型木质素单体生物合成中的表观调控功能,明确了CHH甲基化修饰对2个关键合成基因PtrCAld5H1和PtrCAld5H2表达的调控模式,为被子植物的木材品质改良提供全新策略;东北林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宋丽针对核桃育种核心技术难题,构建高效稳定的遗传转化与基因编辑体系,进一步解析体细胞胚再生机制,推动核桃育种实现技术突破;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后吕晨飞成功鉴定PtoAG1基因,阐明其对毛白杨生长与抗旱的协同调控网络,为优良品种培育提供重要支撑。三项研究凭借严谨的实验设计与创新性成果,获得评审专家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认可。此外,学者们还围绕白桦抗旱机制、水曲柳基因编辑体系、杨树单倍体遗传群体建立等多个方向带来精彩的研究报告,内容覆盖林木遗传育种领域多个关键方向,展现了青年科研工作者扎实的专业功底与敏锐的创新思维。
报告过程中,评审团教授们全程认真聆听,针对每一项研究成果给出精准点评与专业指导,既肯定了研究的创新点与学术价值,也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优化建议。现场互动氛围热烈,参会师生积极提问交流,思想的碰撞让学术探讨愈发深入。实验室主任李伟教授对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给予高度评价,对青年学者的科研热情与成果表示赞赏,并鼓励大家持续深耕学术,加强跨校合作,共同推动林木遗传育种学科高质量发展。
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,不仅为青年科研人员搭建了成果展示、经验互鉴的优质平台,更促进了东北林业大学与中国林科院、南林、北林等单位的学术联动,实现了跨院校、跨团队的深度思想对话。参会者纷纷表示收获颇丰,既汲取了前沿科研思路,也收获了宝贵的指导建议。未来,实验室将继续搭建此类学术交流平台,助力青年科研力量成长,为林木遗传育种领域的创新发展注入更多活力。

